“暴龙哥哥好,姐姐好!”未进教室,先闻其声。4月7日下午3点20分,厦门大学嘉庚幼儿园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课——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队为小朋友们带来的科学小实验。
天马行空 集思广益
别看小嘉人们年纪虽小,但他们却具有科学家的充分必要因素——好奇和思考。此次实验中首先向小嘉人展示的是“气球实验”。他们盯着两位授课老师手中的气球,发动了问号攻击。“气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今天是要玩挤气球吗?”……孩子们纯净的眸子里透着求知的亮光,坐在椅子上的小身板微微向前倾斜着。
实验课开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队实践部的刘妍羽同学拿起一个气球:“我把气球放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桌子上的纸屑,你们说说都观察到了什么?”
“有嚓嚓嚓的声音!”易蕾小朋友抛出第一个答案。“气球把纸屑吸起来了!”王祯小朋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回答的十分正确,那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就会把纸吸起来?”第二个问题的难度可不小,小朋友们一下子安静下来,盯着气球和纸屑,摸着脑袋思考。“因为你有魔法吗?”“气球里面有磁铁?”“气球上面贴了双面胶?”……五花八门的答案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把大家带到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想象力让一切皆有可能。
积极思考 动手体验
从小嘉人那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以后,刘妍羽同学为小朋友们揭晓了谜底:“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接下来,刘妍羽同学开始为小嘉人们讲解静电现象,并分享了一个实验小视频。视频中用气球、塑料勺子、橡胶棒等摩擦起电,通过摩擦起电改变水流的方向或者吸起头发、纸屑。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视频,看完视频以后授课老师提出了新问题:“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什么和什么摩擦可以产生刚才的静电现象?”
“勺子。”“棍子。”“头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那么视频里的勺子、棍子这些是用什么做的?”“塑料。”“橡胶。”“皮毛。”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这个小朋友们从未接触过的难题也迎刃而解。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小嘉人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出了这一自然现象。
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实验所传授的内容。授课结束后,五彩缤纷的气球被发到每个孩子的手里,让他们动手试验一下,亲自研究一下他们新交的“静电”朋友。江叶萱小朋友抱着一个气球,努力地在自己的小辫子上蹭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桌子上的纸屑。纸屑没动静时,她皱起眉头,拿起气球更卖力地在小辫子上摩擦,然后重新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来,小脸上顿时满是笑容,欢快地拉着老师分享她小小的喜悦。
负责授课的刘妍羽表达了她的亲身体会,“我们通过实验的形式,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是一个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