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前往闽南师范大学进行“布袋木偶戏”走访调研

发布人:李胜男 发布时间:2019-07-26浏览次数:16

    继漳州古城和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实地调研之后,为更广泛地了解高校师生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的认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于2019724日前往闽南师范大学,对在校师生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一行首先来到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设计创新产业研究院”,颜志晃博士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颜志晃博士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现为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任职“闽南文化设计创新产业研究院”副主任、漳州工业设计协会长理事,在闽南文化创意设计的产业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

队员们对前期在漳州古城和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的调研结果与颜博士进行了沟通。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布袋木偶戏,来自台湾的颜博士有自己的观念,他给实践队介绍了台湾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案例。

歌仔戏是现存剧种中唯一源起于中国台湾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在台湾地区一度广受欢迎。随着社会的变革,歌仔戏也存在着流行于中老年人群,“没落”于青年人群的现象。为做好歌仔戏的传承,除了加强两岸戏班和艺人的交流演出之外,相关单位还将它们改编成为电视剧大力推广,同时推动相关文创制品、收藏品的制作,以促进歌仔戏文化的传续。东山、澎湖、金门三岛的民间厌胜物“风狮爷”文化则采用商业化的手段,开创文化乡村旅游路线,把厌胜物的文创产品与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联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推广,得到不少游览者的赞同。

针对如今青少年对布袋木偶戏认识少的原因,颜博士认为,原因主要有“三小”——兴趣小、机会小、主动性小。学习和表演布袋木偶戏时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有人文基础和情怀,这样操偶人在表演时木偶才能有“灵魂”, 才能使人偶动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而现代的年轻人对布袋木偶戏缺乏认同感,加上布袋木偶戏学习周期长,与现代“快餐文化”大相径庭,这使得布袋木偶戏的传承受到限制。

颜博士指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结合新技术,打造3D电子资源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传统手工艺进行收藏和保护。布袋木偶戏的工艺技法、操作方式以及相关手工艺品均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从而打破传统工艺的单线传承,有效解决传统展览馆存在的场地受限、展区布局相对固定等问题。

在访谈的最后,颜博士表示,他会更多地去关注国家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响应国家贯彻落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为当下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随后,实践队在闽南师范大学随机采访了40多位在校生,了解在校生对于布袋木偶戏的认知度。来自商学院方珊谈论到,学校虽有闽南文化社团,但社团活动较少,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不够多,了解不够深,所以感触不够。

来自体育学院的杨成同学也对布袋木偶戏的传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针对当下布袋木偶戏文化的断层问题,可以采取布袋木偶进课堂的活动。政府号召布袋木偶手艺人编写课外活动文化校本,并在当地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进课堂,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手艺人工作室、当地特色的布袋木偶戏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布袋木偶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一天的走访,实践队成员们对布袋木偶戏的传承现状有了更多了解,对于布袋木偶戏的推广也有了更多的思路。大家坚信,只要大家初心不改,以民间工艺和发展和传承为己任,一定能为布袋木偶戏与现代的接轨策划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实施方案。

撰稿:陈泽鹏、唐文婧

摄影:庄梦洁



关于我们

地址:福建漳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电话:0596-6288537
Email:sistdep@xujc.com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微信

微博


Copyright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