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开展关于布袋木偶戏调研活动

发布人:李胜男 发布时间:2019-07-30浏览次数:1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于2019711日至728日赴漳州、泉州两地开展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的调研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发展、传承现状。

溯源·布袋木偶戏的前世

为深入了解布袋木偶戏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实践队前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进行探寻。布袋木偶戏,俗称“嘉礼戏”、“布袋戏”,始于唐代,南宋时期兴盛于漳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提线、掌中两大表演形式,并根据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分为南北两派。由于闽台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布袋木偶戏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即传入台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布袋木偶戏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调研·布袋木偶戏的现状

实践队在漳州古城街区、闽台缘博物馆和闽南师范大学开展关于布袋木偶戏的随机调研,共回收140份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布袋木偶戏知之甚少,仅有部分中老年人能回忆起木偶戏的辉煌。年过九旬的郑先生向实践队讲述了布袋木偶戏的兴衰史: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漳州地区各村镇每年都会举办“普渡节”,布袋木偶戏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表演节目,一度巷人皆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战祸连年,布袋木偶手艺人陆续流向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布袋木偶戏也随之日渐没落,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没落·布袋木偶戏的发展困境

实践队前往漳州永顺昌戏剧用品店和漳州非遗展示中心了解布袋木偶戏的发展现状。永顺昌戏剧用品店已开业41年,主要经营各式芗剧、木偶戏等戏剧用品。店主谢亚狮先生表示,如今布袋木偶戏的关注度较低,进店采购的订单较少,各式的表演也较少,只能偶尔在一些大型的庙会上看到。

漳州非遗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中心的运营情况:自2015年开馆以来,每天有许多的游客慕名参观。但参观人员较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占比低。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受“快餐文化”影响,年轻人无法静心领略布袋木偶戏的内涵,加上自媒体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布袋木偶戏表演变少。缺乏宣传,缺乏沉淀,布袋木偶戏发展困难重重。

坚守·布袋木偶戏的当代传承

实践队前往布袋木偶表演者庄陈华之家,采访庄陈华的夫人。庄陈华先生14岁学艺,17岁登台表演,35岁获“福建青年演员优秀奖”,50岁获“全国木偶艺术精英” 荣誉称号。尽管如今布袋木偶戏受众面不广,庄先生依旧坚持对木偶艺术的理想追求,并将这一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在佳节欢庆之时,庄先生会与自己的老友们在古城中摆上戏台进行表演,希望用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

创新·布袋木偶戏的传承之路

在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设计创新产业研究院,颜志晃博士接受了实践队的访谈。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布袋木偶戏,颜博士介绍了台湾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案例,指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结合新技术,打造3D电子资源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传统手工艺进行收藏和保护。布袋木偶戏的工艺技法、操作方式以及相关手工艺品均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从而打破传统工艺的单线传承,有效解决传统展览馆存在的场地受限、展区布局相对固定等问题,这可能是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十几天的调研和走访,实践队看到布袋木偶戏的起源、成长、兴盛和“没落”,感受到保护这一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同时,大家也看到民间艺术家的坚持、博物馆工作者的守望、文化传播者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坚守中,布袋木偶戏这一非遗文化定能重新发扬光大。


撰稿:郭雪豫

摄影:庄梦洁

关于我们

地址:福建漳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电话:0596-6288537
Email:sistdep@xujc.com

关注我们

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

微信

微博


Copyright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