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5-05-20 | 浏览次数:6
曾海涵,我校2014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友。在校期间,他获得国家奖学金、“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等大奖;发表的论文被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收录;2013年,作品《监测睡眠电波的枕头》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
已经毕业近一年的曾海涵,如今与同学一起创业,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谈及大学经历,曾海涵表示在母校的四年里,他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坦言每一次收获的背后都是跛行千里的耕耘,由此才成全了越来越优秀的自己。谈及未来,曾海涵希望公司开发的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市场,让更多人使用他们的产品。
“不知疲倦”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曾海涵透露,上高中时,他就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相关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时,他会在课余时间看一些有关编程的书籍。到大学时,这种兴趣就演化成“不知疲倦”地参加一些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竞赛。
令曾海涵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整个比赛历时9个多月,即便是暑假,面对冷清的校园和燥热的天气,整个团队都得留校做试验。智能汽车竞赛涉及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个专业领域,曾海涵主要负责代码和单片机的运作。面对国内研究这方面的资料较少的弊端,在查阅外文资料时,曾海涵不仅需要记忆大量的外文专业术语,还要从繁杂的外文资料中去筛选和鉴别出哪些是自己所需的。
当时,曾海涵和团队的十几号人挤在生化大楼的实验室里,空间小又没有空调,每天“高温作业”,一天下来背后都是一块块“盐田”。“有时候,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后,大家就直接在实验室地板上铺上塑料板,排成一排睡了过去。”回忆起备战智能汽车竞赛时的那段时光,曾海涵表示,虽然很累,但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不知疲倦”地做下去。
为把知识、技术应用到生活中而学习
在曾海涵看来学习是为了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技术和生活相结合。谈及作品《监测睡眠电波的枕头》时,曾海涵表示,当时花费许多心思去开发这款设备的初衷是居于人们想要知道自己睡眠状况,就得到医院去做检查,而较昂贵的费用和繁琐的程序导致许多人放弃检查。曾海涵观察到这点,他和同伴一起开发研究了这款操作简单、在家就能检查睡眠状况的设备,其成本才四千多元。
曾海涵的另一个爱好是中医。大三时,他选修了关于中医养生、针灸的课程,“上课都会认真去听,遇到不懂的地方,下课就马上请教老师”。问及为何会喜欢中医时,曾海涵表示,因为所学专业的特点要求自己长期对着电脑,可能会落下一些职业病,学习中医可以自我保健,也可以帮家人解决一些小病小痛,简单实用。
除此之外,曾海涵还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美工,钻研一些手机的系统。“关注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不断去学习和更新自己,也许某天这种领域就成为你的附加值了。”
“搜索”是最值得自豪的能力
在别人看来,曾海涵具备许多种能力,但在他自己眼里,“搜索”是最值得自豪的能力。在曾海涵看来,搜索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是否准确高效。他举了一个例子:看一本书,很多人会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啃完。“如果是我,首先会认真地看序言,序言是作者对书的综述,能对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看对内容有清晰地定位的目录,选择你需要的部分看,略过不重要的。先建立框架,再有所侧重。”
在大学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曾海涵提出自己的建议:“先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在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后,就得对这件事情有宏观的了解,找到事情的重点。接下来就要制定计划,安排好时间去执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