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logo2

院内新闻



走进闽南传统古老经典戏剧,以闽剧解读闽南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6-08-08 | 浏览次数:51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而闽剧就是其中比较流行的剧种之一。近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闽南文化探究队”,走进这些神秘古朴的戏曲中,这些戏曲源自于闽南人的生活,展现了闽南人的智慧。细腻缠绵的音乐丝丝入扣,声声锣鼓引人入胜。大多数闽南人都有着一定的戏曲情节,这些闽南戏曲伴随着闽南人的生活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南音

小队成员都是90后,对于戏曲已经是祖辈们留下的印象了,但是大家都熟知着这样一个词汇——南音。来自泉州的队员告诉我们,南音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泉州南音被喻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我国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南音,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并观看了众多的视频。 “泉州南音”是一种使用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演奏的古老音乐,乐器简单古朴,但当她们奏起“谱”(器乐曲)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无不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歌唱者以“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但这恰恰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相融合的遗存,过去被称为“泉州弦管”,今称“泉州南音”。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南音的谱曲可追述到唐朝,谱子原自大曲,内容来于戏文,曲调由元曲发展而来。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内蕴,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在我们的探索中遇上了一位来自的泉州的同学。王珍玲同学跟我们谈论了她记忆中的南音:“我记得小时候看到这种戏曲,我一直在问’为什么那个弹琵琶的坐在那呀?’,小时候随意的一句话倒还真撞上了南音的特点呢。”原来,在南音的演唱时,位置是固定的。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其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只是现在,我也再也没有去听过南音了。”古朴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渐渐的淡出我们的生活,可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却是能带给我们冗长回味的珍品。

高甲

本次古老经典戏曲的第二个研究对象就是高甲戏。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古老雄浑、诙谐风趣。相比南音,高甲戏被孕育的时间更为晚一些,明末清初才有了这样的剧种。要说工科生无法很好的表达出对高甲戏的描述,那么在文科生的描述下,高甲戏是这样的:“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是非曲直,情节扣人心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布袋戏,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闽南文化探究队的贾婷婷同学表示:“作为一个外省的人,我对闽南戏曲的了解啊,觉得就是戏,可能老一辈喜欢,年轻一辈会更喜欢歌,所以我们在追求新一代的流行曲目时也要重视创传统戏剧的传承。”

IMG_5531

在本次的闽南古典戏曲文化的探索中,我们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都是介于18岁到30岁之前的人员,而过半以上的人员不属于闽南地区。这让数据结果更好的分析了80后和90后对于闽南戏曲文化的一个了解和钟爱程度以及闽南文化在当下的传播度和周知范围。通过数据得出,对于戏曲知道南音的占有调查人数的51%,歌仔戏为61%,高甲戏则仅有36.54%,同时有9.62%的人表示自己在这些基础上还了解更多的闽南戏曲文化。对于这些戏曲的表演,有37%的人表示一定会去观看。事实证明,闽南戏曲文化并没有在80后和90后中销声匿迹,但它的推广程度还需更加的扩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闽南文化探究队希望通过本次的实践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闽南文化,了解到闽南戏曲文化,让这个来自古老远方的戏曲依然穿梭于我们现代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