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logo2

院内新闻



“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开展关于“布袋木偶戏”调研活动


发布者:李胜男 | 发布时间:2019-07-15 | 浏览次数:1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佳偶数成”暑期实践队于2019711日前往漳州古城,开展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传承及保护的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在实践中了解布袋木偶戏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

时代更迭,手艺流失,文化渐衰

对于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发展现状,实践队在漳州古城街区随机采访了50位路人。当问起对布袋木偶戏的了解时,大部分漳州的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仅有部分老一辈的漳州人有一些零星的记忆。在漳州生活了90多年的郑爷爷向实践队讲述了布袋木偶戏的兴衰史: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漳州地区各村镇每年都会举办“普渡节”,布袋木偶戏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表演节目,一度巷人皆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战祸连年,布袋木偶手艺人陆续流向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布袋木偶戏也随之日渐没落,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许多游客购买布袋木偶,但是对促进这项手艺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继承人”才是这项手艺能否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郑爷爷已是鲐背之年,但是布袋木偶戏中有着他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他非常希望当代的年轻人能关注布袋木偶戏、传承布袋木偶戏、发展布袋木偶戏。

绵薄之力,坚守传承,力求发展

在漳州古城区,有一家开业41年的永顺昌戏剧用品店,主要经营各式芗剧、木偶戏等戏剧用品。店主谢亚狮先生谈起布袋木偶戏时表示,如今这一剧种的关注度较低,各式的表演也比较少,偶尔在一些大型的庙会上才能看到。他还向实践队谈起了他熟识的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庄成华与庄宴红父女:庄陈华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员,致力于完善木偶戏技艺,创造性地制作木偶“关节腿”,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他的女儿庄宴红子承父业,开办了木偶馆,将指尖上的文化传承发扬光大。谢先生语气里满是敬佩之意,他表示正是这对父女给自己带来开店的初心,为了自己喜爱的木偶戏,他会一直将这家店开下去,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为布袋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顾客寥寥无几,似乎布袋木偶戏已经走过了她最辉煌的时刻,正逐步走向沉寂。但时不时会有附近的孩童到店里来“探险”,带着好奇的心触摸着这些古来的文明,听着店主给他们讲解木偶和乐器的故事,也许这些孩童就是店主默默坚守的希望吧。

缺乏共鸣,传承有忧,发展受阻

片仔癀、八宝印泥、华安玉雕、漳绣、木板年画、漳浦剪纸、布袋木偶戏……,在漳州非遗展示中心,实践队被丰富多彩的漳州非遗文化所吸引。在参观的过程中,非遗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向实践队介绍了中心的运营情况:漳州地处闽东南,历来是侨乡和台胞的祖居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益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视,漳州也发掘和保护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此建立了漳州非遗展示中心,目前集中展示了上百个非遗项目。自2015年开馆以来,每天有许多的游客慕名参观,并购买一些布袋木偶、木板年画、剪纸等作为纪念品。但是,工作人员较为遗憾地表示,参观的人员集中在中老年人,年轻人还是比较少。在布袋木偶戏展区,工作人员表示如今的年轻人心太浮,无法沉下心来领略布袋木偶戏的内涵,加上自媒体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布袋木偶戏表演愈加稀少。缺乏宣传,人才稀缺的布袋木偶戏发展困难重重。


正如漳绣技艺传承人郑密珠所说的: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传承,也要与大家分享。中华文明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文明、文化,一些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出现中断,而能历经波折延续至今的也遇上传承困难的情况。漳州布袋木偶戏虽然只是中华灿烂文明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只要大家初心不改,前仆后继,一定能够很好的传承这颗文化瑰宝。

撰稿:郭雪豫、陈泽鹏

摄影:庄梦洁